星期六, 9月 19, 2020

四步驟破解毒雞湯職場廢文。

台灣媒體在十幾年前開始風行職涯文章。現在有些媒體為了吸引讀者眼球,出品一堆看似有理卻毫無用處的文章。讀了這種文章,非但不會增強實力,還有可能打擊自信。

前幾天看到一篇【年薪300萬 vs. 年薪55萬的工作者,差別就在這9個工作習慣】的網路文章。好奇之下點進去,原來是某周刊在2016年做的調查,當時的文章名為【養成九個特質 幫你拿到高薪族入場券】。

好好讀讀到底是養成哪九個特質,才可以有高薪。結果發現這九個特質沒有全部也有個六七個,但是,看看口袋看看存摺,嗯…

再看下去發現謬誤極多,一一來破解

1.統計方法可信嗎?

當一項看似調查,卻未提供統計與分析方法或是資料來源時,你就可以關掉文章洗洗睡了。因為這表示該調查的可信度很低。為什麼呢? 

  1. 調查公正性存疑,有刻意導向作者想要的結論的可能性,如: 只選取調查中符合結論的數據來做為證據;
  2. 樣本數可能不足造成結論的偏頗;
  3. 問題設計刻意導向作者想要達成的論點 。

在這份調查中,該周刊有提供統計方法如下圖,


樣本數的選擇通常是要看母體有多大。在這份調查中,未曾提及這些普通職場人士或是高薪族群的所在位置,所以,該人士有可能在台灣有可能在美國;也未曾提及產業,因此有可能是上班族,也可能是特殊產業如機師。第一組採樣1106份,第二組採樣101份,加起來有1,207份。看起來像是足夠做為全國性的調查樣本數。但我只問一個問題,所以這101個人就能代表全台灣高薪族群的工作習慣了嗎? 

延伸閱讀 👇

2.標題誇大嗎?

「只要做了A,就會達成Z」很吸引人但是…

在邏輯上面稱為「因果謬誤」,意思是從結果和數據的關聯性,輕易的推論二者的因果關係。也就是不具備充分證據就輕率的下結論。

舉例: 十個禿子九個富。難道聽到這句話,我們都要去理光頭嗎? 

在這篇文章的例子你可以去想想,養成這九個習慣,我隔天就變成高薪一族了嗎? 或是拿到入場券,但是比賽場地在哪?

有人或許會辯稱,這是高薪一族的基本能力,若沒有培養這九個基本習慣,不可能會有富有的一天。

只要問兩個問題就好了,

1. 你所在的產業目前有誰(通常是老闆或部門主管)達到年薪三百萬? 
2. 請問那些人每位都擁有這九項習慣嗎? 

檢視看看就知道了。這是下一個謬誤…

3. 如果擁有9項習慣,我就能換一個比較好的工作,然後就可以拉高薪水…嗎?

這叫做滑坡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,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,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,因為事實不一定照著線性推論發生,而有其他的可能性。

舉例: 小孩一天到晚玩電動,考不上好的大學,人生就毀了。

新加坡Razor集團創辦人陳明亮玩電動,考上律師,還開了雷蛇集團。人稱亞洲最帥單身漢。你說呢?

4.文中提到業界知名人物但是立論毫不相干

文中提及彼得.杜拉克,但是這九個習慣跟杜拉克講的完全不同?

彼得.杜拉克的五個習慣可以直接參考下方頁面

丟了一個管理大師但是後續理論卻毫無關係。不會覺得哪邊怪怪嗎?


文中提的九個習慣真的是…不知該如何評論,每周工作時數較長居然也被歸為一個好習慣。跨部門會議中「為了公司整體利益不吐不快」也是一個好習慣?? 真心害怕有弟弟妹妹看到這個,在會議上亂放槍,刀子通通往自己身上捅。

網路上很多這樣似是而非的職場專欄或職涯文章,現在資訊特別爆炸、特別紊亂,我們一定要堅實自己的判斷與分析能力,才能在資訊海裡面,找到貼切的學習資源!


中英文模擬面試/履歷強化,請找Teacher Creole! (右方表單可連繫我)